返回

天命:从大业十二年开始

首页

第六章 裴矩良策千帛赐

宜择干吏,分往巡视,行赈慰抚,并严惩趁机盗掠之奸徒,以安民心,彰显我朝仁政。高昙晟在涿郡、上谷之乱,比之宇文化及此乱,当然远不如之,但臣听闻,他挟佛法以妖言惑众,今已聚众数千,并北通突厥,却亦不可轻视。臣以为,当即择上将,速往进剿。”

越是乱世,宗教越能成为人心的寄托,信仰宗教的人就会越多。南北朝至今,天下已经乱了百余年,战乱不休,无论江南、北方,早是上自帝王,下自贫民,信佛者比比皆是。

江南且不必多说,梁武帝鼎鼎大名,“南朝四百八十寺”的名诗也是后世流传,——实际上,南朝的寺庙何止几百,南梁时,寺庙数目达到了两千八百四十六所。

只说北地,北地的佛教也同样昌盛,并且也是得到了北朝大部分统治者的鼎力支持。

北魏孝文帝就曾大力推崇佛法,寺庙林立,僧侣众多,尽管其后,因僧尼太多,影响了国家的赋税等,先后经历过北魏太武帝、北周武帝两次的大规模灭佛,可一来,战乱只要不停,百姓朝不保夕,宗教就仍会是很多人的慰藉,单纯的禁,是禁不了的,二则,杨坚出生於寺庙,幼年是由比丘尼智仙抚养长大的,故而他崇信佛教,肇隋以后,他复兴寺院,广度僧尼,推行“按人口出钱造寺”政策,诏令“每州立舍利塔”,亦即每个郡至少都要建一个舍利塔,佛教再次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,也就由此而再次地大大兴盛了起来。

时至於今,隋之南北寺庙,合计已达三千九百余所,登记在册、给以度牒的正规僧尼,便数十万,占整个帝国人口的差不多百分之一,其它民间的信男信女,更是难以计数。

而高昙晟作乱的涿郡、上谷一带,在北齐时,便已是佛教盛行之地,是边塞的佛教中心。

由是而言,高昙晟尽管是个和尚,聚众作乱后,建的国号为“佛”,娶了个尼姑静宣为皇后,——且则根据涿郡、上谷等地最近的奏报,他因作乱的时间不长,是刚作乱,也还没有祸及太多地方,只从表面来看,似乎有些荒唐,但正如于志宁所陈,实际上却的确是不容忽视。

屈突通出列,就高昙晟作乱此事,附和于志宁,说道:“大王,于公所言甚是。高昙晟其乱虽才初起,然妖言惑世,又勾结突厥,若不及时平息,恐成北疆大患。”

李善道点点头,看向裴矩等,笑道:“裴公,就此两事,你是何见?怎不言语?”

裴矩慌忙出班,躬身应道:“大王,于公与屈突公所言,正是臣之欲言。汲县、黎阳等冀南诸地,饱受宇文化及贼兵之灾,百姓流离,若再添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